尊敬的读者,如果你觉得这值得传播,就广泛传播介绍给周围的人,越多人和我们在一起,就越容易获得解放。 如果有其他意见,也请批评指正。 谢谢~
开始之前,我们应该认可这个概念:
起因
程序是人类构建的最复杂的工程之一,需要多人协作。
这引起一个有趣的共知:开始我们以为代码是写给机器执行的就好了,可事实上是写给其他人阅读和理解的,需要其他人能看懂!
至此,我们终于理解并要求所有人都能做好这件事。
因为这能减少沟通成本。
发现沟通瓶颈
除去真正的编码时间,其他时间大都花在沟通上面了。
因为总要和其他人沟通对接才行。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前端和后端因为有清晰的界限可以很好的划分明白,对接清楚。
不过对于各端的内部小组成员之间,因为大都没有清晰的界限可以划分,所以一般根据功能模块来划分,这也不错,看样子能工作的很好了。
随着时间的演进,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Code Review 的时候发现,当各个模块搭建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时,还是两眼懵。
已经很精心的设计每个模块和对接方法了,为什么还是会这样?
因为虽然每个模块是独立开发的,但最终总会按各种逻辑杂糅在一起,复杂度突然又冒出来了。
引起复杂的本质
划分,然后沟通对接。这个流程没毛病。
前后端的协作沟通就工作的很好。即使系统很复杂我们难以厘清各个内部模块的对接,但我们总能很简单清晰地弄清楚前端和后端的对接部分。这很奇怪。
难道是因为前后端总会保留有接口文档,而内部模块之间往往不会吗?这是表象,即使有文档,情况也不会好多少。
这是因为各个内部模块之间组织对接的方式导致的。
内部模块之间对接的特点是 杂糅,各个模块按逻辑过程安排在一起工作,需要小心翼翼。耦合又神奇的出现了,它们又变成了复杂的一大坨。
我们总是错误的以为系统复杂的原因是因为 耦合。
其实耦合不是引起复杂度的主因。因为,前后端总是需要耦合在一起的,却依然能够保持简单。
分模块的效用是隐藏过多的逻辑过程,但模块拼接时还是需要按逻辑过程一环套一环来咬合出整个程序系统。像许多复杂的齿轮一般咬合。
这也正好验证了,模块划分时很开心,但最后组合到一起时头疼恶心的真实现象。
我们经常乐此不疲的重复这一过程。
解决办法
还是从前后端的沟通对接来思考,为什么这里能工作的这么好呢?
这是因为它们之间不是使用 过程 来沟通对接的,而是使用的 数据结构。
前后端总是通过数据结构来沟通,这就直接避免了组织复杂的逻辑过程。不引入本质复杂的过程,自然就能保持原本数据结构的简单清晰明了。
这又恰好回溯验证了前后端和谐沟通的事实。
所以,内部模块划分开发,最后提供对接的部分应该是 数据结构,而不再是过程。
数据结构化编程
我们应该始终以 数据结构化 为根本指导思想。
再次认可文章开头提出的概念,发现好处了吧。
我们只使用程序本质所必须的数据结构部分就能很好的组装程序,何必直接探究数据结构的详细生成过程呢。
透过数据结构,我们能很好的知晓模块的组成方式和有效数据部分,即使不了解内部过程也无所谓。
我们本来关心的就是程序的结构性,而非具体实现过程。
思维习惯改变的好处是,当需要探究实现过程时,这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 根据定义好的目标数据结构,然后组织详细过程来填充数据。这是一个反证的方法,首先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整体认知,然后一步步求证而已,这很易于理解。
- 相反,过程化编程使用的是求解的方法,需要一步一步,挪挪看看,仔仔细细,高度紧张,劳心劳力。
然后的然后,
现在我们互相沟通时,都会简单明了的说:你提供给我这个数据结构,我给你需要的目标数据,而不是啰哩啰嗦的告诉别人,你得先这么调用,然后这样,再之后这样这样……
沟通变简单了。
整个世界变得开朗了。
思维解放
如果你觉得编程的世界是混沌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数据结构化的思维来重新理解它。
我们希望这种新思维能帮你褪去束缚,获得一些轻松。
雨林邀请函 ?
植树是很快乐的事。
如何最快成为雨林人
点赞、传播,贡献源码、想法,写作、布道,
只要参与,都是雨林人。
- 严格来讲虽然不太严谨,但易于理解并记忆。↩
常见问题FAQ
- 免费下载或者VIP会员专享资源能否直接商用?
-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
- 提示下载完但解压或打开不了?
- 找不到素材资源介绍文章里的示例图片?
- 模板不会安装或需要功能定制以及二次开发?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